产品特性:减少裂缝 | 材质:铝合金 | 品牌:优美 |
用途:减少裂缝 | 货号:YM | 规格:定制 |
是否跨境货源:否 |
变形缝包括伸缩缝、沉降缝和防震缝三种区别
框架结构中变形缝的设置是一个重要的问题,而教材《钢筋混凝土结构与砌体结构》(下)中讲得比较简单,有些同学不太清楚。现在我就把框架变形缝的一些知识介绍给大家。
伸缩缝厂家分隔缝
G617是福建产的天然花岗岩产品,产品主要应用于外墙、地板、台面等装饰。在实际的工程应用中,我们有时会发现G617石材表面会黄色的斑块,这就是我们常说的花岗岩黄斑现象。有时会认为是产品质量不好,但其实造成黄斑现象的原因有很多,下面我们就来告诉大家,导致G617发生黄斑的原因有哪些呢?1.假如购买的沙粒偏碱性,使用这种高碱沙泥浆,很容易与石材内部的矿物质发生化学反应。
变形缝包括伸缩缝、沉降缝和防震缝三种。它们设置的原因、设置的方法各不相同,有区别也有联系。分别介绍如下:
(一) 伸缩缝
它是为了避免温度应力和混凝土收缩应力使房屋产生裂缝而设置的。设置伸缩缝时只需断开上部结构,基础可不断开。
钢筋混凝土架的伸缩缝间距见下表。
钢筋混凝土框架的伸缩缝间距
环境条件 室内或土中 露 天
现浇式框架结构 55 35
装配式框架结构 75 50
在建筑中设伸缩缝会给建筑平面及构造处理带来困难,不仅多用材料,也给施工增加复杂性。因此要采取其他措施减小温度收缩应力,而尽量避免用设置伸缩缝的办法。在长度超过规范规定的温度区段长度的建筑中,可采取以下措施:
1.设后浇带。混凝土早期收缩占总收缩的大部分,施工时把结构分为-40长的区段,各区段之间留出700-1000宽的带,暂不浇混凝土,待大部分收缩完成后(不宜少于40d)再用比原结构强度高5~10的微膨水泥或无收缩水泥混凝土补浇成为连续、整体的结构。
2.在屋顶上采用***保温隔热措施,减小温度变化对屋面结构的影响。
3.在高层建筑中,顶部数层和底部温度应力问题较严重,可在顶部数层和底部数层设置局部伸缩缝。
4.在温度应力较大的地方或对温度应力敏感的部位多加一些钢筋,如高层建筑中的外露现浇墙等。
伸缩缝厂家分隔缝
x=aa1a2式中:-保温材料导热系数[W/(mK)]按GB5176-93《民用建筑热工设计规范》附表4.1取值;热系数的修正系数,按GB5176-93附表4.2取值;雨水或融化雪水浸透保温层引起热损失的补偿系数,开敞式保温屋面(有可能进入雨水雪水的)a1=1.1,封闭式保温屋面a1=1.;保温材料因吸水引起性能下降的补偿系数,保温层密封状态:a2=1.;保温层开敞状态:硬质发泡聚氨酯a2=1.3,聚苯板(熔珠型)a2=1.,聚苯板(挤塑型)a2=1.1,泡沫玻璃a2=1.,聚苯板a2=1.。
(二)沉降缝
它是为了避免地基不均匀沉降在房屋中产生裂缝而设置的。沉降裂缝一般发生在下述部位:1)土层变化较大处;2)地基基础处理方法不同处;3)房屋平面形状变化的凹角处;4)房屋高度、重量、刚度有较大变化处;5)新建部分与原有建筑的结合处等。针对上述情况,在必要时须设置沉降缝将建筑物从屋顶到基础全部分开,形成各自独立的结构单元。在既需设置伸缩缝又需设置沉降缝时,伸缩缝应与沉降缝合并设置,以使整个房屋的缝数减少。其缝宽与地质条件和房屋的高度有关,一般不小于50mm,当房屋高度超过10m时,缝宽应不小于70mm。
但是沉降缝会使基础构造复杂,特别在有地下室或地下水位较高的时候。因此,要尽量把高层部分和裙房部分的基础做成整体,不设沉降缝。一种方法是可采用桩基,桩支撑在基岩上;或采取减少沉降的有效措施并经计算,沉降差在允许范围内。另一种方法可以把基础设计成整体,但分开施工,两部分之间设后浇带,先施工高层部分,再施工低层部分,待主体完工,已完成大部分沉降后,再浇筑连接部分的混凝土,连成整体基础。
伸缩缝厂家分隔缝不同的外保温体系,采用的固定保温板的方法各有不同有的是将保温板粘结或锚固在基底上有的为两者结合以粘结主为或以锚固为主将保温板粘结在基底上的粘结材料多种多样在不同的体系中此种粘结材料运到工地时的状态有所不同:成品胶浆使用时不需添加其他任何材料既不需要再行配料也用不着再进行搅拦。使用前需要添加其他物料。为单组份粉状材料用前需加水搅拌均匀。双组份材料施工时按配比搅拌均匀。:级防火材料面层薄型抹灰面层为在保温层的所有外表面上涂抹聚合物粘结胶浆直接涂覆于保温层上的为底涂层厚度较薄(一般为2~3mm)内部包覆有加强材料加强材料一般为耐碱玻璃纤维网格布包含在抹灰面层内部与抹灰面层结合为一体其作用为改善抹灰层的机械强度***其连续性分散面层的收缩应力和温度应力避免应力集中防止面层出现裂纹网格布必顺完全埋入底涂层内从外部不能看见以使不致与外界水分接触(因网格布受潮后其极限强度会明显降低):级防火材料不同的外保温体系面层厚度有一定差别但总体要求是面层厚度必顺适当薄型的一般在2~3mm以内如果面层厚度过薄结实程度不够就难以抵抗可能产生外力的撞击;但如果过厚加强材料离外表面较远又难以起到抗裂的作用。